
歡迎進入站長教室!我會定期在這裡為你“解釋”及“介紹”一些心理學、社會學與哲學上的名詞與觀念。
若你有任何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亦歡迎你留言給我,我會儘快回覆。
這是在十四世紀時,由一位英國伯爵威廉所提出的一個哲學概念。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說,就是要求人們無論在思考或語言運用的過程中,都應儘量簡略握要。「把當中一切『無必要存在的實體』、指涉,無部刪去」,僅剩下不能略去的組成部分。情況就如使用剃刀一樣。
貧富懸殊,永遠是一個社會須小心處理的一個課題。《新約聖經》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二十九節中,就有一個關於財富的故事,結局說:「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有的也要奪過來。」而在上一世紀六十年代,社會科學家莫頓乾脆就把社會上這種「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莫頓指出,馬太效應普遍存在於自然生態、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的各個層面。輸家與贏家在起始時,儘管差距並不大,但到後來卻會發展成贏家通吃,輸家「貧無立錐之地」的情況。
「意料以外」定律(The Law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LUC),又譯作「非原先預期的後果」定律。它最初的概念是由當代自由主義大師海耶克所提出的。海耶克在分析現代社會的特性時認為,當社會愈益複雜,生產工序、知識等就會愈益變得難以掌握與操控,特別是後者。而一些新意念、事物出現時所能帶來的後果,也就更難準確預測。到後來,學術界漸漸把這個說法確認,就把它稱為「意料以外」定律。
「建構主義」是當代學術界中的一個常用名詞,多見於哲學、心理學及教育學的領域內。建構主義者認為:「認知」乃是一種發生在特定「時空情景」內,但卻須透過「主觀經驗」(包括:某種特定語言)才能進行的活動。而「知識」則是一種建構在人類「有限認知領域」的「有效經驗」。因此,在建構主義者的眼中看來,知識「既不絕對、亦不客觀」;而學習則是一種以「重組個人的主觀經驗」為重心,把當中的東西轉換成「特定時空所認可的形式」的活動。
任何語言、文字的表達,都有一定的規舉、脈絡。而內容方面,亦必有些預設在其中。而「後設語言模式」就是指透過刻意的安排,把一些「潛藏訊息」在說話中間傳出去。「後設語言模式」是由近代催眠大師米爾頓•艾瑞克森所發明及推廣的。一般用於「醒覺催眠」及演講中。
「唯心論」與「唯物論」,分別是兩套近代哲學對世界「實在本質」的特殊看法,也是近代哲學中,其中一個最重要課題。簡單的說是,唯物論一派人認為世界最終及最後的決定性力量是「物質」,或者是所謂的「生產力」。
在近代哲學中,最先論及心與物的,是近代哲學家笛卡兒所提出的「心物二元」論。但談得最有系統的,卻是「唯心」的黑格爾。與「唯物論」所說的不同,「唯心論」者大抵都認為推動世界前進、發展的,是看不見的思想、心靈,而人類一般所看見的物質世界則僅具備著「現象」的意義。
「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研究歷史時的特殊方法。但「辯證法」的發明人卻是「唯心」的黑格爾。黑格爾認為世界歷史的發展,是由心靈「正、反、合」的「對反、重複、超越」原則所支配,這就是辯證法。黑格爾之後不久,費爾巴克提出了「唯物質才是真實」的世界觀。馬克思就取黑格爾、費爾巴克的學說而造出「唯物辯證法」,認為推動世界發展的是物質、是生產力。
「禪那」(Dhyana)原是梵文,一般譯作「禪定」,簡稱作「禪」(Zen)。是佛教「六波羅蜜」(或稱為「六度」)修行的其中一種。「六波羅蜜」者,就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那、般若等六種修行的法門。而所謂「禪那」,就是指「思維」方面的修練。而透過「觀照」等的方法,一個人的精神即能遠離一切虛幻、不真,體證清淨三昧(定境)。
在科學上,要證明一條理論的真確與否,有時不能直接從事物中得知,而需要從反面入手。所謂「證偽法」,簡單來說,就是先定出一個假設,然後儘一切力量去證明它是錯的;而當不能證明它有任何謬誤之處時,就暫時相信它是正確的結論。
這是馬克思共產理論中的一個用詞,意思是:沒有擁有生產資源(或工具)的群眾。換句話說,就是現時我們常聽到學者說的「無產階級」。「普羅」二字,來自法語中“Proletarian”的音譯。嚴格來說,「普羅大眾」的意思,並不跟「一般群眾」等同。它原意是馬克思思想中,與「資產階級」的一個對立陣型。但時至今日,它則與「群眾」一詞的用法無異。
很多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字詞,比如是中國人常說的「江湖」、「熱鬧」等,都涉及中國文化的一些組成部分。因此,要準確認識任何一個特定文化,便一定要能掌握那個文化的「關鍵詞」。要清晰其背後的文化結構、心理徵結及它們與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關係。西方文化學大師、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學者雷蒙•威廉斯在其所著的《關鍵詞》中,就曾列舉出數千個在西方世界,從外表看起來平凡無奇,然而卻深深影響著他們生活、眼界的「字眼」。
「開放社會」是指以理性、個體自由和多元價值取向為基礎的動態社會,並相信人民具有解決矛盾及紛爭的質素與能力。「開放社會」與「封閉社會」相對,從不簡單地以權威或既有的規律去運作,而是會要求人民勇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公開討論的方法去處理問題。因此,「開放社會」也就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理想運行模式。
概括地說,一切以「量化、可觀察,及可作比較」為基礎的研究取向,皆可稱之為是「科學方法」。進一步說,科學要求檢定「前提預設」的真偽,並須指出研究項目中相關「變項」的相互關係。
四眾,佛教名詞,是指包括:比丘眾(出了家的男信徒)、比丘尼眾(出了家的女信徒)、優婆賽眾(在家的男信徒)及優婆夷眾(在家的女信徒)等四種不同特性教眾的統稱。
研究發現,成熟的雄性哺乳類動物在遇上一頭雌性的初期,性衝動會特別明顯,交媾亦頻密。但經過一段時間後,性交次數則會回復到一個既定水平。心理學家引用這個發現到人類「男女關係」上,稱之為「哥倫布效應」。
一根草加在任何地方,本來都沒有什麼大不了。但若這根草所加的地方,是在原先已背有千斤重擔的驢子身上,則其所可能引發的效果,就不易估量。研究心理壓力的專家,指出一件小事可能沒有什麼,但若這件小事是發生在一個原先已有巨大心理壓力的人身上,則其所可能引發的效果,亦未可知。這就是「一根草效應」。
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印象評分,很多時其實是來自那個人的「背景」資料,諸如是:所屬人種及組織等,而不是直接源自那個人本身的「特質」。而當那些背景資料能產生良好效果時,心理學就把它稱為「背光效應」。
「社會主義」可以有很多種可能解釋,但總結起來則至少應包括以下三種意思。第一,認為一個政府凡事均應以「社會整體」利益為首要考慮。第二,讚成某程度上的「財富均分」政策。第三,倡議「社會福利」保障及改革。
以「大規模生產模式」及「市場調控」為主調的社會型態。認為「自利」及「累積金錢、資本」是人類的天性。而金錢收入及回報,則是衡量任何決定的最佳參攷指標。
以「農業」生產模式為基調,並輔之以小規模「手工業」的一種「自給自足」式經濟型態。「小農經濟」體系的金錢流通量不多,貨物交易亦處於較低水平。而經濟生產單位一般則是「家庭」。
一套源於法國語言學,而後廣披於各個社會科學範疇的學問。結構主義的核心衹有一個,就是每樣事物背後總有一系列(或一套)相對穩定的配套、關連,不會輕易有變動。以語言為例,字、詞、句、段、篇章,甚至各個標點的用法,均早有界線定位,而語意、語法更不是任何人所能輕易改動的,這便是語言的結構。而同樣地,一個地方的語言、政治、文化之間,亦有千絲萬縷的關連,不輕易超越。
管理學上,有所謂人性劣質的假設。認為若要進行有效管理,就要從人性的陰暗面入手,不斷對人監督。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懲罰更是必要及具有功用的。這就是「人性理論X」。
與「人性理論X」正好相反。「人性理論Y」認為有效管理的基礎,乃在於人性的自發、自律與勤奮精神。而好的管理人唯一要做的,就是去設立一個鼓勵性的機制去引發他們的力量。這就是「人性理論Y」。
學術有所謂「本位主義」的說法。意思是:某些文章的撰寫人,可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情況下,用了特定的立場、位置去觀察及評述世界。這些立場最常見的,包括以下三種,即:男性角度、中產階級為出發點及以西方資本主義作文化預設等。
一套源自《聖經》研究,並涉及考古學、民俗學及語意學的學問。常見於當代語言哲學的範疇中。一般用於考證某些文字、語句、篇章的原來面貌與內涵;但亦有人以它作橋樑,對某些傳統故事、人物作新的演譯及理解。
所謂「範式」,其實一般人在思考某類問題的「背景前題設定」與「分析結構」的總和。此名詞最先見於科學哲學的討論上,而現在則常見於社會科學的範疇。舉例說:教育界近年常說的「範式轉向」,就是指教育改革應從舊有以「3Ts」(Teacher, Textbook & Test) 為中心的狀況中解放出來。換句話說,「範式」也就是指某種對所選定問題的「處理方法」與「理解角度」組合。
功利主義,也稱為「效益主義」。讚成處事應以「最大成果及效益」為依歸的各類想法的統稱。內裡又可再略分為「個人的功利主義」及「集體的功利主義」。前者與「個人主義」銜接,以「個人私利」為一切行動的出發點;而後者則類近「社會主義」,行事以「社會的最大利益」為參照。功利主義與其它主義的最大不同是:它不計較「手段」的合適性,而僅以功用、利益、效果等「後果」為行動的始點。
這是其中一個以童話角色命名,而又最常被廣泛引用的心理情結。它的意思是指:某些女性會時常下意識地代入了童話故事的角色,認定女性的無知與天真是改變不了的事實。終有一天,在她生命中會出現一個救星與主宰,而從此她的生活則會變得幸福、快樂。
與「灰姑娘情結」相類似,「小飛俠情結」同樣是用來描繪某類成年人的特質的。擁有「小飛俠情結」特徵的人,大部分都拒絕真正的成長,及抗拒成年人的世界。 他們會認定成年人的世界是充滿壓力、緊張及邪惡的。而在部分更嚴重的個案中所見,他們更祇會和小孩子做朋友。
與「小飛俠情結」的情況正好相反。擁有「鐵u船長情結」特質的人,大部分皆響鄍@俗的享受,及拒絕接受「人性善良」的預設。他們會拒絕與他人分享東西,破壞和諧共存的關係,並祇信任權力與金錢。
「情感異常症」有幾種,常見的有:「節日情感異常症」及「季節性情感異常症」等。「情感異常症」一般指一個人在某段時間內,突然出現情緒上的「驟升驟降」。它的徵狀包括:體重上升、四肢乏力及渴睡等。而心理學家則相信,「情感異常症」跟個人心理狀況、社會環境及自然氣候等因素,都有著微妙的關係。
眾所周知,要消費及投資的話,就必先要有資本。然而,以上說法,卻不僅限於經濟方面,文化方面亦然。而所謂「文化資本」,則泛指一切有助於一個人,或一個地區,進一步豐富或發展其精神、眼界及文化事業的東西。舉例說:一個人的家庭經濟條件,故然能正面地影響那個人的成長。但那個人父母親的專業背景、人生眼界、藏書,乃至於社交網絡,卻無疑能更決定性地影響那個人的未來。而一般相信,文化資本最終能協助一個人,或一個地區邁向一個更豐盛、理想的生活。
這是由一九九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朗奴•夏里•高斯所提出的一個關於產權所能帶出的社會經濟效益理論。大意是說,假設所有物件的產權均能界定清楚,則市場便能發揮最大效果。此時,不獨所有交易費用都會變得很低,而且一般政府為「市場(運作)失敗」而作出的補貼及代價亦將大幅下降。舉例說:一般人均認定,由於很難才能確認出使用者,故此,便只有政府才會為航海者提供燈塔服務。但高斯卻指出,只要燈塔的產權被清楚界定,燈塔的擁有人便能成功地向它的使用者收費。而使政府、燈塔擁有人及服務使用者三方,處於一個更有經濟效益的位置上。
「博弈理論」,又稱遊戲理論、賽局理論,或對策論。博奕理論一般可放在經濟活動、市場分析乃至軍事的決策過程中。又特別用於有兩個或以上的競爭對手,所一同參與的「零和遊戲」處境上。(所設定處境的資訊雖不一定流通,而參與者的實力亦不一定相若,然而,所有參與者的目的卻一定是「爭取最大利益」。) 博奕理論的重點在描述、分析及預測這些競爭者的心態及行為。著名的「疑犯兩難之局」,就即是其中的研究成果。
不同的心理學家對性格的形成,每每持著不同的觀點,而強調性格的「後天因素」及「發展歷程」的,則統稱為「性格形成論」。「性格形成論」又可再分成「發展階段論」與「學習理論」。前者著重說明人生各個階段(挑戰) 所賦予性格、行為的不同意義。而後者就著重分析個體特殊經驗及社會、文化因素對性格的影響。
早於古希臘時代,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就認定人的性格,受著人體內不同液體的比例所支配。而至近代,又有心理學家相信人的性格受「先天氣質及秉賦」所決定。而凡此種種類似的說法,心理學家皆統稱之為「性格氣質論」。
與「性格形成論」及「性格氣質論」鼎足而立的理論,還有「性格類型論」。「性格類型論」相信人的性格,按特定標準可分為不同的類型。而不同類型則可以有不同的行為表現。早期的心理學家就曾以「體型」去推斷性格。而近年流行的「九種性格型態學」就更是「性格類型論」中的表表者。
這是馬克思主義中的一個特殊概念,意思是:社會中的「被剝削者」,會被一些與他們真實「生存狀況」不符的想法或觀念蒙蔽,以致對他們在生活中「被剝削」的事實「懵然不知」,甚至視之為「合情合理」。而這些想法、意識加起來,就是所謂的「虛假意識」。舉例說:考試失敗的人都會認定自己是「較遜色的」,於是會欣然接受一些較低薪酬的工作,並認為這是合乎情理。然而,他們卻不會反省究竟那些「失敗」是由誰來決定的。「虛假意識」一般由上層(或有權者)在有意或無意間「創造」出來,而最終卻能令「普羅大眾」(無權無勢及被剝削者)忘記他們的原來的(人道、人本、求公平、求公義等)特性與狀態。
唵嘛呢叭咪哞 (om ma-net beh-meh hom),在藏文的原意是「禮敬蓮中寶」。相傳觀音菩薩曾許下:「要拯救世上一切人脫離苦海,否則誓不成佛」的宏願。而此真言、咒語則出自阿彌陀佛對祂加以肯定之口。意思是祝願祂能成就此普渡世人的大業。
「霸權」在中文世界中,早就擁有「非王道正宗」及「強制執行」的意味。而當代西方的「霸權主義」,則泛指:「用強大武力、資源作後盾,而以自己獨特一套的(文化)理念、觀點,去強制套入他人世界,並令之作出改變」的一個做法。而觀乎美國近年多次繞過聯合國出兵,我們亦可繼而稱美國是現今「霸權主義國家」的代表。
所謂「手印」,其實就是指那些具有「象徵意義」的手勢。「手印」最早在印度的某些古老宗教儀式中出現,到後來卻被佛教某些支派所吸收。而在藏傳佛教(密宗)的信念中,「手印」則更擁有神奇的力量,有助修行。
跟「手印」一樣,「咒語」也是源自印度古老宗教的某些傳統。「咒語」的梵音「曼陀尼」,原先是代表佛祖世尊的悟境、淨音,故又可稱之為「心咒」、「真言」。而據密宗的看法,反覆頌唸「咒語」可幫助心境的淨化與開悟。
涅槃,是佛教所追求的一個究極狀態、目標、方向和境界。涅槃的梵文原意是指「寂滅」與「靜止」。而引申義,則是形容眾生已進入「超脫無明、三毒乃至輪迴等諸樣煩惱」的一個境地。
所謂「感覺」,其實就是感官受到「外界刺激」而產生的生理反應。至於「知覺」則是大腦選擇感官信息及作出分析的過程。前者主要是生物學的研究範圍。而後者則涉及「認知」及個人經驗,屬心理學所處理的課題。
佛教中所謂的「法印」,說直接些,其實就是三個散見於各典籍中的「佛學基本觀點」。這三個觀點,一般譯作為:1)諸行無常、2)諸行皆苦及3)諸法無我。此中,「無常」是一切說法的起點,「苦」是後果及當中的過程感受,而「無我」則為超越、解脫的方向。
四聖諦,雖然與「三法印」有些相似,但它無疑佔據著佛教理論中更「主導及輸紐」的位置。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的四個觀念。「苦」在此,作為佛教理論的前提及起點,屬「現象」分析;「集」則進一步解說世界諸現象的「虛幻」,是短暫的「條件集合」所促成。「滅」是「斷滅虛妄的自我」,是修練的方法;「道」是「理想的結局」,是修練的最終目標。前二者,是說明;後二者,是指導。
《中論,破因緣品第一》中有言:「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旨在說明一切事物皆在流轉變化當中,並無「自性」(獨立自足存在的條件)。萬事萬物皆只是「因緣和合」,由各種的條件所促成。這就是「八不中道」。
一八九四年,美國的著名作家享利•梭羅,在其一篇文章內,提出了一個「公民抗命」的觀念。主張以「理性、和平和非暴為」的方法,諸如是:靜坐、絕食和發動群眾簽名等的社會行動,向「不公平、不公正的法律」提出異議,並藉此引起公眾對相關法律條文和社會事件的關注和反省。
後現代的特徵之一,就是把同一樣的東西注入各樣元素,各自作「新的演譯」。或者,把不同範疇的東西交結地放在一起。因此,就算是「同一個字詞,每個人所賦予它的意義,也會有所不同」。而在同一個課題底下,更會「出現多種變動、甚至隱含著矛盾的意見」。針對前一種情況,學者喜歡在使用某些特別詞彙時,加上一個括弧,以標明其中所含的新意義,這就是「後現代括弧」。至於後一種情況,學者則稱之為「後現代拼湊」,以勾劃出後現代的「凌亂」氣質。
傳統經濟學上,有所謂「供應」及「需求」學派,嘗試點出推動經濟的最終動力歸向。二次大戰後,美國經濟迅速發展,並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支柱。學者於是進行分析,最後提出「民間消費為帶動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的結論。而在此之後,每當經濟出現問題時,美國政府亦會鼓勵國民增加消費去剌激經濟,甚至提倡使用「信用咭」的消費模式。這就是所謂的「消費主義」。
存在主義,就是在二次大戰後,以探討「人存在的意義」為重心的哲學思潮。這股思潮首先見於法國文學界,而代表人物則有卡繆、沙特及波娃等。其後,存在主義的影響漸次拓大,有見於歐洲各個藝術創作的領域。存在主義有一句口號,此即:「存在先於本質」。而存在主義者又認為每個人均需要面對自己的生存處境,及思考其當中的意義。
心理分析學派的諸多概念中,最廣為人知的,除了「潛意識」、「本我」、「自我」、「超我」及「防衛機制」外,算是「伊底帕斯情結」了。伊底帕斯是古希臘傳說中,「殺父娶母」的悲劇式英雄人物。而「伊底帕斯情結」則是佛洛伊德用來點出潛藏於男人心底裡的「戀母」狂熱與衝動時,所選用的一個專有名詞。
綜合症,也稱為「症狀候群」,原為醫學上的概念,但後來亦被引用到人類身心健康的狀況上。至於所謂的「都市人綜合症」,則是指一般人在都市的緊張生活壓逼下,所出現的一系列身心不正常徵狀。這些徵狀可以包括一些:神經性頭痛、不正常心跳、胸悶、冒汗及情緒緊張等。而在都市人綜合症的項目底下,又再可細分為「擁擠」、「快節奏」、「星期一」、「資訊焦慮」、「911」,甚至是「世界柸綜合症」等。
佛經記載每當佛祖向眾生說法時,常有「天龍八部」伴其左右作「護法」。而八部者,即八種「非人」眾生、神怪、異物。而八部者,依次是:天、龍、夜叉、乾遠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及摩呼羅迦。八部各具異能及其獨特的性格弱點,象徵「俗情世間」中眾生的諸種樣態。
佛教把宇宙分成很多不同的世界。而我們現在所處的「俗情世間」,則被稱為「娑婆世界」。至於,與「娑婆世界」相對的「淨土空間」,則為「琉璃世界」。
在佛教哲理體系中,空間的最小單位是「微塵」,最大的單位是「虛空」。而天外有天,地獄之內仍有地獄。而據《涅槃經》第十九卷所說,地獄之最為「無間地獄」。而墮進其間者,將受無間斷之苦,故取名「無間」。
「情結」一詞,最先出現於容格的心理學內,而後來則被精神分析學者所廣泛採用,並以之描繪某些人類特殊的「情緒、思考及行為」。伊卡洛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用蠟造的翅膀往天空裡去飛,而最終卻因飛得太近太陽而墜下來的人。神話暗喻人類的「向上超越」精神,而「伊卡洛斯情結」則用於描述某些人「不懂休息,祇管向上」的行為病態。
基督教傳統,有一套特有的「判教」方法。把凡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立教的宗教團體,稱作「異教」;距離基督教教理及迷惑人心的,稱為「邪教」;又把某些把基督教教義,作另類解釋的,稱為「異端」。其中,較著名的「邪教」的有〈天父的兒女〉、〈飛碟教〉等;而「異端」方面,則有〈耶和華見證人會〉及〈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摩門教)。
基督教有一個特殊的觀念,叫作「三一神觀」。他們認為「聖父」、「聖子」及「聖靈」是「一而三,三而一」的總合體。縱使屬性略有不同,但其在本質上則無異。基督教稱這三種不同的「角色」為「位格」,而這種對神的看法,則被稱為「三一神觀」。
日性良知,或稱作「陽剛」的道德觀。簡單一點說,就是以「男性思維」角度作出發點的一套「人性觀」。這套道德觀認為人類之間充滿鬥爭,而社會則是人與人的「角力場所」。因此,持這種想法的人主張每個人應「不斷強化自己的生存能力」,以達至最終能征服他人而成為「強者」的目標。
月性良知,是以「女性(陰柔)思維」角度作出發點的一套關於「人性」的想法。這套道德觀認為人類之間應該是和諧共存的,而社會的建立則是有賴於人與人的「信賴、互助與協力」。因此,持這種想法的人主張強者應「關懷及照顧弱者」,以達至最終「人人都能愉快地生活」的目標。
政治學上有所謂「零和遊戲」的觀念,意思是:在好一些有利益分配的場合與情況,既得利益者和欲分得利益者之間,是有基本的衝突與矛盾的。利益雖是一個整體,但若給予任何一方,即會引致另外一方的損失,這也就是「零和」。而為政者要做的,就是在各方面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戰爭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見證之一。在國際法的規定下,一個國家要向另外一個國家發動戰爭,是要符合很多規定與條件的。(否則,該場戰爭便是非法的,而引發戰爭者,即成「戰犯」,戰後要接受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一般而言,一個國家要對外開戰,是先要得到其國會(或有效的政府)通過,之後向內頒佈國家進入戒備狀態,然後向交戰國發出正式通知,並給予限期回覆。在收到正式回覆(或在預定期間)以後,政府便可正式宣佈全國進入戰爭狀態,繼而正式向對方開戰。
談判學中有所謂的「雙贏策略」,意思是:談判者在談判過程中,必須經常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可促成談判雙方均可取得利益及下台階的『可能性』」上,以完成談判的目的。「雙贏策略」經常被應用到商業策略運用之中,效果顯著。
研究戀愛行為的心理學家發現,人類自身在對某一個外間對象產生「性趣」時,由於身體受內部化學物質的影響,腦袋會集中接收及處理關於該對象的「正面」資料,而卻會把相關的「負面」訊息阻延、重整、包裝,甚至取消。這個特別的資訊處理現象,就是所謂的「粉鏡效應」。
人類心靈的構作很特別,能自行製造預期的心理及生理效果。舉例說:當期許達到某個高的水平,普通藥品、甚至是「維他命丸」也能造出病人心目中所希望達到的效果,此即:寬心效應,或心理虛擬效應。
政治本錢有很多種,但歸納起來卻不外乎是議價能力、可運用資源,及能動性等。議價能力,包括個人演說、辯論及形勢分析技巧等;可運用資源,包括擁有的流動及非流動資產、動員能力等;而能動性則是指接受及配合變更事實的能力。一般來說,上層人士在前二者的得分會較高,而草根分子則會在後者中取得優勢。
中國哲學裡的一個重要觀念,最早由《莊子•大宗師》篇提出來,認為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太極」一詞,原是指空間的最究極範疇,是用來形容「道」的。到後來《易•繫辭傳》的作者則把它用來標誌六十四卦的起始。自此之後,「太極」便成了一個用以說明宇宙生成變化的範疇。
這是佛洛伊德理論中最引人入勝的部分之一。意思是:當「本我」與「超我」二者之間產生強烈矛盾時,「自我」即陷入一種焦慮的狀態中。而「自我」由於想緩衝「本我」與「超我」之間的衝突,於是即進行一種「既討好『本我』之餘,又能令『超我』接受」的特殊活動。舉例說,藝術家把性慾(「生」慾)「昇華」轉化成創作、 醫生把毀滅他人的意慾(「死」慾)「合理化」地變成幫人進行外科手術等等,都是佛洛伊德眼中常常可看到的「防衛機制」活動。
所謂「偏離行為」,就是指那些違反一般社會行為規範的行為。不是所有偏離行為都是不利於社會的。有些偏離行為會相反地加強了一個地方的行為規範、有些為社會帶來新的反省、有些則更為「社會變遷」提供動力。
這是心理學的一個概念,意思是:把所需作認知的對象「一般化」、「倒模化」、「類型化」及「常規化」。而簡單一點去說,「定型化」就是根據某類型事物的舊有資料、訊息及印象,去概括、簡化新事物。「定型化」的目的在於減低認知主體在認識一件新鮮(但同類) 的事物時的消耗。但壞處是抹殺了個別事物的「獨立性」與「特殊性」。
「自我」是由每個獨立個體的心靈,從先天的給予及根據過往的生活經驗,所構作出來的一個關於他自己的「觀念」。這個觀念一般關於那個個體的身、心、靈等幾方面的特性。但「自我」不一定是客觀的,它可以跟真實的情況相距很大。
性格(或人格)是指一個人對外在世界的特有思想傾向及行為反應模式。性格一般涉及三個相互關聯的組合成份,此即:思想、情緒及行為。每個人的性格都有相部份來自先天因素,但更多人相信後天的學習是性格形成的關鍵。
西方哲學三大部門之一,以探索「知識」的性質、真相,及其成立的基礎為其目標。當中又涉及語言符號、研究方法、認知結構、及外在世界本質等的討論。是一門極專業的學問。
形而上學也是西方哲學三大部門之一,是一套以探究一切事物背後的「終極真相」為目標的學問。「形而上」,原為超越表面、具體的意思,引申即是:尋找宇宙中最究竟的原則、形式及道理。與形而上學類近的還有「宇宙論」及「神學」,三者都渴望對那眼前世界尋找一個「絕對」的解釋。
以研究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方法為起點,並以指向「合理」、「公義」與「符合道德要求」的生活為歸宿的一門學問。與「知識論」及「形而上學」,合稱哲學的三大部門。
當代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派別及思想,提倡心理學的研究應以可觀察的「外顯行為」作基礎。行為主義者認為一切人類行為莫不可簡約成為「刺激(S) - 反應(R)」的模式,而改變行為就是改造這一模式的設定及其後果。行為主義者不重視「內在」的思考過程,並直稱腦袋只是一個不明的「黑箱」。
這是精神分析學派所使用的一種治療技巧。佛洛伊德相信很多人的心理問題乃源自一些遠自童年起即被抑壓在潛意識內的事件及情緒,而把這些事件及情緒從潛意識中釋放出來,即能解決問題。這種把潛藏心結解開、清洗,並把之「意識化」的方法,就是「滌清法」。
每一個成熟的文化體系,總有其內部特有的價值、信念及文化符號,並藉此指導其文化內部的成員去做出相應的行為。而所謂「文化衝擊」,就是指某個別原先屬於別個文化體系的成員,在新的文化體系中未能適應,而產生「思想」及「身份角色」混淆的情況。「文化衝擊」多發生在兩種異質文化體系接觸之初,或移民剛到達新國度的時候。
傳統心理學家把人類意識系統分成三層,即:意識、前意識及潛意識。可是,「意識」本身卻不是一個能持久設定的狀態,它經常在轉變之中。舉例說:剛清醒及臨入睡前的一刻,我們就不能清晰地界定它們究竟是屬於那一層的意識運作機制。而諸如此類的邊緣狀態,就是所謂的「意識轉換狀態」。
這是源於哲學(邏輯)的一個想法。這也可以叫作「封蔽觀念系統」或「內置邏輯」。它的意思是:在某些特有的前題設定之下,某些結論(或結果)的出現,永遠是合情合理、理所當然的。換句話去說,「內在符號系統」就是一個自給自足(或自圓其說)的觀念系統。用一個較顯淺的例子去說,那就是:在日本的特攝片集中,無論「怪獸」在先前被形容成怎樣厲害也好,在特定的「內在符號系統」(在這裡也可稱為「電影(內)邏輯」) 的設定下,最終也必然是以「被擊敗」告終一樣。
根據人類理性思考的形式,以一系列前提為根據,而進行演譯,乃至最終得出一個特定結論的過程,就是「推論」。以三段論為例,假若前題(1)是:所有人都會死;前題(2)是:A君是人。那麼「推論」過程必指向「A君都會死」這個結論。
根據常識、往昔經驗,以估計、猜度、測量某些現象、事件背後所發生的事情(或真相)的那個過程,就是「推理」。「推理」是一個心理活動的過程。舉例說:看到一頂大帽子,而相信該帽子的主人是個擁有一個大腦袋的人,這就是「推理」。
《心經》,全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即「無漏智慧」。「波羅蜜多」即「到達彼岸」、「圓滿」。「心經」即「記載心法的經文」。全文共二百六十四個字。當中記下在某次佛法大會中,觀自在菩薩與舍利弗的對話。上半截說「空」,下半截證「笑n」。
由冗長的經文過渡至簡短的咒語,是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歷程。大悲咒,又稱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全文共八十四句,是學佛者所必修的觀音法門、口訣。重點在於教人濟度世人、離苦得樂。
佛教有四大菩薩的說法。「菩薩」即「菩提薩埵」,也即「覺而有情」。而所謂四大菩薩,就是大行菩薩普賢、大智菩薩文殊、大願菩薩地藏及大悲菩薩觀音。大菩薩各有職守,普賢掌管眾生的諸樣煩惱問題、文殊掌管學問與智慧、地藏掌管生命流轉、而觀音則掌管人世間的危疾與苦難。
「佛」,即「覺醒者」。而一般佛殿中央都會供有三尊佛像,此即三世佛。由左至右,分別是掌管過去千百世的過去(燃燈)佛,坐在中間並掌管現在的今世(如來)佛,及坐在最右、永遠開懷地面對將來的未來(彌勒)佛。
帝釋天 ,或稱帝釋天王。據佛教經典記載,在諸天神佛所居住的十方世界裡,遍佈無數無量的天上人間。其中包括二十八重天、欲界六天,及再上的色界三天。而欲界六天的統御者就是「帝釋天 」。
道家思想中的一種持養性情的方法。道家崇尚自然與無為,提倡「虛一而靜」。而所謂「心齋」,其實就是一種叫人「去掉造作、重新面對自己」的一種涵養、修持的工夫。再簡單一些去講,就是教人為自己的心靈,再重設一個「無塵、淨化」的空間。
一種源自建築理念的思潮。原意是反成規、反定位、反建制的一套想法。套用於人文學科上,就是一整套「批判」既定世界運作的工具。後現代主義的特徵是「混合」、「夾雜」、「批判」與「重新設定」。對後現代主義從來沒有一套世界公認的理解,但它的出現卻反映出學術界別對現代世界的成規的一種納悶與唾棄。
佛家說因緣,若等於現代人所說的條件、因素。因緣與緣份不一樣。緣份充其量衹是因緣的一種。「份」指名份,相對的角色、位置,一般用於人際關係上。
而因緣則可廣泛地描述及解釋世間上的種種。佛家喜歡用因緣和合、緣起性空去解釋世間的各種現象。「因」是一種力,也就是一件事情的起始點。而「緣」則可細分為次第緣、所緣緣及增上緣三種。次第緣指事物發展的序列性限制。所緣緣指促成事物出現的外在條件。增上緣泛是一些利好因素,又稱作助緣。
取向較北傳正宗佛教為簡樸、直接的南傳佛教,有所謂的五蓋。五蓋與北傳佛教所說的三毒有些類似,都是突顯一些防礙眾生思想淨化與覺醒的日常心理特徵及傾向。五蓋是貪慾、瞋恙、昏睡、營悔及疑惘。貪慾是貪念;瞋恙是動氣與惡念;昏睡是懶散、不積極;營悔是無事忙;而疑惘則是多疑。而所謂「蓋」就是指它們會阻礙我們對外界作「真知」的可能。
這是指一整套從特定角度出發去看問題的思維方式(或取向)。意識型態強烈的人一般會對理想的社會型態(或運作模式),抱有很強的信念。舉例說:「瘦身裁員」於自由主義者的眼中看來,不過是一間公司加強運作效能、提昇競爭力的方法。但從社會主義者的角度看,這則是有權勢者對弱勢人士的欺壓與剝削。
這是超越個人思考範疇與切身利益的一種思維取向。擁有社會意識的人,會從宏觀角度、社會(組群、階級)利益去思考問題。而他們在作出任何行動時,亦會先考慮那項行動對其他人的影響,及其可能引致的社會效果。
古典社會學家喜歡以二分法去把社會上的人群分類。簡單一點說,就是「統治階級 - 有權力者」與「被統治階級 - 無權力者」。而套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話,則那兩個階級就是「資產階級 - 擁有生產資源者」及「無產階級 - 缺乏生產資源者」。社會學家認為階級與階級之間,大部分時間均為「對立」,並各自擁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界線極之分明。此外,階級也是有能力「複製」自己的,並且擁有階級的「共同利益」。可是,當代新一派的社會學者已經放棄了這些觀點,並改用「上層」、「中產」及「下層」三個較為「相對」及具流動性的字自眼。而事實上,在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隨著「中產」階層的急速澎脹、社會流動速度的增加,與及資訊、傳媒的發達,階級之間的分岐亦正逐步收窄。
這是治療科學的一個名詞,意思是:一個人對自己身心「負面」狀態的覺知、察省程度究竟達到那個水平。一般而言,病識感程度高的人,會較主動留意及搜尋有關身心健康的資訊。
生物學家發現,動物身體乃至其各部分的器官之間,都具有一種自動保持平i的機制,以利動物個體之繼續生存。比如:天冷時,我們身體的毛管會豎起,而肌肉則會作輕微的顫動,以維持體溫。而心理學家則更指出,人類心靈也有類似的機制。在遇上特別事故時,人的心理系統也會發揮作用,以維持一個人的心理(情緒)健康。
心靈技術工作者發現,人類的潛意識具有一種自我達成「目標」的傾向。舉例說,假若一個人真心地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個更強壯及更健康的身體,那麼在潛意識機制的帶領下,那個人的起居、飲念習慣,便會「自動」地加以配合起來,令他最終能達成心願。而這個奇妙的系統設計,就是所謂的「心靈自動導航系統」。
顧名思義,理障就定指一個人在追求真理時所遇上的障礙。這是佛學說明佛法流轉的一個觀念。理障有兩層。第一層是「文字障」,而第二層是「觀念障」。「文字障」指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有困難;而「觀念障」則指困在某些觀念裡,接不上真理。
三毒就定指三種不利於修行的人類心理特質。而佛教的三毒就是「貪、嗔、癡」。貪是貪婪,亦即佔有慾;嗔是怨、忿之氣,也就是情緒反應;而癡是癡想,不實在的妄念。
中國佛學的一個重要觀念。意思是:人的思想在一剎那之間,可以有無數的「可能性」逞現。可以由善轉惡,也可以由惡轉善,展示各種不可窮盡的因緣和合。
這是展現東土佛教「有情觀」的一個重要線索。據說諸菩薩中,原有不少的功德,早可以成佛。但由於他們念緣於眾生的種種,而甘願留下人性中的點點疑惑去當菩薩,藉此點化人間。這展示佛教對世間的情,亦顯現佛教的慈悲面相。
容格心理學中的一個「首出」概念。大意是要指出「意識結構」所包括的範圍遠遠不如一般人所想的簡單。除了個人的意識與潛意識外,還有一個由人類祖先遺留下來,而為我們所共享的「集體潛意識」境地。「集體潛意識」存放了人類祖先所共同奮鬥的痕跡、與及儲存了大量我們內在心靈所隱藏住的力量。它是我們意識結構中的最底層部分。
又可稱作「同步現象」。這同樣是容格心理學中的一個名詞。容格認為世間各樣事情之間,都有著一些「看不到」的聯繫。舉例說:在病人去世的一刻,病房內的鐘剛巧停了下來。容格便會說這並不是巧合,而是兩件表面上看起來完全無關的事情,在時空以外的一點聯繫所衍生出的作用與效果。
原慾之間在特定情況下會互相抵消及取代。譬如說:吃得太飽的話,很難會勾起性慾;而當性慾得到高度滿足時,亦會產生類近“飽”的感覺。相反,當飢餓到了某一水平時,性慾會突然變得旺盛。
人生前期(尤其是“童年”時代) 的經驗會在“不知不覺” 之間,影響一個人的性格發展。而精神分析學派更認為這些影響更甚至是“根基性”及“長遠”的。佛洛伊德就曾提出“性”的人生發展四階段論,並認為人的性格直接跟一個人各個階段的“性慾滿足”有關。
科學家海森堡指出:由於在觀察的過程中,觀察者與被觀察對象之間,永遠存在著一段距離,與及有一個“永遠不能取消”的“對立關係”。
於是,一件事物的觀察結果,與其獨立、真實地發生時的,永遠不能完全一致。是以,所有關於該事物的預測也衹能是“臨時性”的。情G就如:校長往教室觀課,永遠不能真正了解實情。很多地方衹能想像。
科學家想信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很密切,很有“牽一髮動全身”的可能。於是,科學家就向人類提出“蝴蝶效應”的警告。指出:儘管可能僅是其中的一隻蝴蝶把它的翅膀震動多幾下,但由於“關聯”而來的效應,天災便隨時會接踵而來。
社會學家認為,透過敏銳的觀察與社會學的訓練,就應該能培養出一個人的「社會想像力」。而所謂「社會想像力」,簡單一點去說,就是一種由社會科學所培養出來的獨有眼界。這種眼界能透視好些「社會現象」背後的特別意義,並由此能帶出「非個體性」及「非特殊性」的社會宏觀意義分析與預告。
在社會學家的眼中是沒有「獨立事件」的。事件與事件之間,總有某些社會學宏觀意義的立足點。舉例說:「自殺」雖說是個人的決定,但處於那種社會及經濟條件、選擇那一種的自殺方法,與及某特定社會組群的「自殺率」,卻不能僅以個人微觀的角度去分析。而上列所說的種種,也就是所謂的「社學事實」。
一九二一年,私德欠佳的華倫•哈定,以外表俊朗,風度翻翻當上美國總統。但卻於兩年間把美國政治弄致一塌糊塗,並於一九二三年中風死亡。自此,美國政治科學家,就把「以外表衡量才幹」的錯誤思維,稱為「哈定謬誤」。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很多人對著某類的人和事,都會有著先入為主的看
「燃犀」,又可稱作「燬犀」或「犀照」。簡單來說,就是指「燃燒犀角」。這根據中國民間口耳相傳,是一種能看到鬼怪的方法。據《晉書溫嶠傳》記載:「嶠至牛諸磯,水深不可測。世云其下多怪物,嶠遂燬犀角而照之,須臾見水族覆火,奇形怪狀。」這方法是否真的有效,屬見人見智。然而,時至今日,除了術數界別的少數專家外,「燃犀」已極少有人提及,這點卻毫無疑問。
這是犯罪心理學的一個理論,用於解釋一些表面正常但在私底下有極端破壞或反社會行為的罪犯行為。理論的重心是,一些自視甚高的人,倘在正途的目標達成過程中接二連三遇上挫折,之後又沒有合理的心理調整。那些人在私生活上便會有可能做出「偏激行為」去滿足自己,而在表面上卻一如既往,以至身份、心態、行為都造成混亂。
「納什均衡」是博奕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它是當代數學家約翰.納什在二十一歲時所發現的。簡單地說,「納什均衡」的意思,是指在一個既定的博奕過程中,每個博奕的參與者都會選定某種主導策略,以獲取各自的最大利益。而如果剛巧是次博奕的所有參與者,在某一特定時間內都正在使用該策略,並達至各自的最大利益,那麼這時的所有博奕參與者的策略組合,就是「納什均衡」。
一九四九,美國工程師麥菲在做實驗的途中,發現他所擔心的事情,竟全都逐一出現。其後,博奕的研究者把這個處境加以理論化,稱之為「麥菲定律」。而它的意思是,一個人所擔心的事情,的確會逐一出現。任你如何盤算,結果還是避不了,所以要更好地準備。
佛教哲學分析世間時,喜歡把眾生所面對的世界,分成三個。此即:色界、欲界及無色界。而用現代的語言去表達,也就是:物理(感官)世界、心理(情緒)處境及抽象(觀念)世界。
針對人世間的不同勸道、說法的要求,佛教哲人把佛法分成「出世間法」和「(入)世間法」兩種。前者的說法重心是真,即「真諦」。後者的說法重心是俗,即「俗諦」。而無論真、俗,重點歸向都在於聽法者的「覺(悟)」。所以,「真即是俗,真俗不二」。
古時的車,又稱為「乘」。小乘,就是小的車子,祇能乘載小數目的人。而大乘,就是大的車子,能乘載較多的人。而佛教則喜歡以「車乘」喻佛法,小乘是阿羅漢道,專修練以超渡自己。而大乘則是菩薩道,弘揚佛法,以普渡眾生。
上一個世紀的七十年代,管理學中,出現一條定論。該定論聲稱,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資質、能力與條件。而隋著環境的改變,與及個人的努力,一個人在一所機構內,升遷到某一個職級,他的能力就會恰當及充份地發揮出來。因此,那個人亦應該停留在那個職級裡,不再獲得升遷,以免造成他個人能力上的不足以應付,與及公司資源上的浪費與錯配。這就是所謂的「彼得定論」。
政治學及策略遊戲裡,有所謂的「共犯結構」,用來解釋為甚麼有很多非法,或極不合理的措施、程序,內部管理人或曾有份參與運作人士,都會無力提出反對或指責的聲音。「共犯結構」指出,一旦內部管理人,或有份參與事務運作的人士,祇要一經從舊有或現時的制度、運作中,獲得過「非法」或「不合理」的好處、利益,其(之後)想提出的一切質疑、檢控該既有制度、習慣的超然地位,即蕩然無存。變成舊有制度、習慣及勢力的「共犯」。
逃跑或攻擊(Flight or Fight),是生物心理學派和進化心理學派學者,經常引用來解釋人類日常生活反應的一種生物自然設定/機制。其大意是說,人類繼承了動物在大自然生存的反應模式。在遇上危機時,總會先嘗試跳避,或主動攻擊,以保存自己存活的機會。而這模式延續至現代人類文明社會,就會變成:無論當一個人遇上真正威脅生命的危機也好,抑或僅是面對心理壓力也好,那個人的身心都會馬上引起「逃跑或攻擊」的反應,導致腦袋裡雖然一片空白,但手腳反應卻異常靈敏、複雜,甚至不受控制。
假仙(Camp),是蘇珊•桑塔格所塑造的一個名詞。專門用之以形容,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廣告、宣傳、文化平台與及多重氣氛塑造下,那些不明就裡,既盼望擁有品味、文化,又要突出自己,繼而故作姿態、附庸風雅,人云亦云,卻其實不懂得真正「嚴肅文化議題」為何物的一類人士。
美國犯罪社會學家威爾森(James Wilson)及凱臨(George Kelling),於歸納一些地區罪案現象時,發現倘若一個地方於發生小型事故或動亂時,不能立即制止或解決的話,事故的規模就會迅速擴大。用一個比喻去說,假如在一條街裡有一間屋的窗戶,破了很久都沒有被維修的話,那麼,在附近行走的人慢慢就會認定那一區沒有秩序。繼而,這區的更多窗戶就會被「滋事份子」打破,犯罪數字及範圍都逐步升級。這就是「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 。
蒙太奇是法文 “Montage”的音譯,原義是構作、裝崁的意思。而把之放在電影裡作為術語,就是指由剪接所促成的獨有「電影敘事效果」。比方說:在銀幕上出現了兩個鏡頭,第一個是一個女人在凝視某一樣東西,第二個是一盤剛出爐的麵包。於是,觀眾就可把這組畫面解讀成「那裡有一個飢餓的女人」。首先把蒙太奇看成是電影的獨有語言的,是俄國電影大師愛森斯坦。愛森斯坦認為,電影敘事不應該僅是一系列順序出現的鏡頭,而更應該是可以透過一大串各不相干的鏡頭來加以重組。這亦是所謂的「電影蒙太奇理論」。
十七世紀時,哲學家帕斯卡 (Blaise Pascal)對宗教信仰提出一種所謂理性的解釋。他指出儘管人類永遠無法證明上帝存在,但基於:就算是沒有上帝,相信 祂的消耗也有限;但假若是有上帝,不相信祂的代價卻異常高昂。況且,前者最優厚的回報是永生,但後者最極端的後果是落地獄。因此作為聰明的人,選擇相信上帝,是一個理性的「投注」。這就是「帕斯卡賭注」(Pascal's wager)。
演化心理學家相信,人類腦袋於約一萬年前,在人類祖先於非洲熱帶大草原上生活時,就已經開始停止演化。而由於這樣,一切對當時人類身心反應機制有作用的東西、處境或條件,到了今時今日,在人類理性能力高度發展以後,對人類都仍然有著「制約性」。舉例說,儘管人類現時已經克服了黑暗,但對黑暗卻仍然有著抹不去的恐懼。又比如,即使現時絕大部分的城市人,都應該不會有長時期捱餓的可能,但對於在原始時期「能保命」的甜食,仍然有偏愛。這就是所謂的「熱帶草原理論」。